close

生活常規怎麼教~從教育的觀點重新思考生活常規的意義

爸爸媽媽所擔心的理由真的很重要嗎?例如:

飯吃不乾淨娶到「貓仔」某;不會做家事會嫁不出去;

小事都做不好怎麼做大事!

這是古老阿嬤時代流傳下來的育兒經,但真的有道理嗎?

還是怕被旁人責怪小孩沒教好是父母不盡責的面子問題,

先放開憂慮,思考生活常規的真正價值。

 

講師問了:「為什麼吃飯要捧起飯碗?」

有人答:「不能向碗低頭,要有骨氣!」意思就是低著頭吃像乞丐一樣。

有人說:「要以碗就口,不然就像狗吃東西一樣了。」

我的想法是這樣才不會吃的到處都是,

問題是小孩有的手沒力,更多的是會怕燙,要端起碗來真的有困難。

講師說了,有研究說明彎身吃飯會影響消化,

所以拿起碗坐正身體是比較理想的進食方式。

這樣一解說就感覺很有道理,只是老一輩的人愛用民粹說,

不坐好吃飯就是乞丐要飯,長大之後就是不忠不孝,禍國殃民之徒。

細漢偷挽匏,大漢偷牽牛

很多人小時候可能也會去偷摘果樹,挖挖別人家的地瓜,

難不成長大後都成了殺人放火之流? 

要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,小孩自然會懂得分辦對錯。

 

規律是可以控制的,會讓人感覺到安全感,是舒服開心的。

人需要有秩序感的存在,要成為內在秩序的主人,

沒有秩序的混亂感會讓人恐慌,

養成規律的生活常規,可以創造出好的生活品質

要提供小孩教育的機會,不要訓練、不要威脅。

陪小孩討論、練習,提供良好的回饋,有進步時不吝惜讚美鼓勵,

哪怕只是一點小動作,要習慣以讚美代替責罵。

別當「訓獸師、聲控器」拼命責罰或指揮小孩,

下場是以後小孩叫不動,或者是陽奉陰違演給你看。

 

協助孩子的步驟一:想清楚道理與價值

這樣做真的有道理嗎?我是怎麼學會的,學習的過程感覺如何?

使用的時間與限制?自己做的如何?

例如:為什麼走路要靠右邊?

我從小都認為走路要靠右邊,老師也這樣教,大家也這麼做。

直到當時還是男友的老公說,靠左邊走才安全!

當初覺得一頭霧水,但是靠左邊可以看到來車能閃躲,真的是比較安全。

前陣子電視節目訪問某警察隊長,他也呼籲要靠左行走呢!

所以囉,要因應不同的環境、時間、場所而有不同規範,

例如:拿刀畫人是對或錯?

一般來說當然不對,可是當外科醫師動手術時卻是在救人。

 

協助孩子的步驟二:如實的了解孩子

孩子的天生氣質、能力、遇到的困境都不同,

不能互相比較而統一要求,齊頭式的平等並不公平。

有人愛美可以早早起床打扮後才出門;

有人重睡眠非要賴床到時間緊迫不可,

所以無法齊一標準要求小孩。

 

協助孩子的步驟三:和孩子討論執行步驟

透過練習才能內化成孩子的能力,

孩子需要練習「當家作主」的機會。

 

協助孩子的步驟四:設立合理的練習進度
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速度,他人的速度「僅供參考」。

人不能比較,兄弟姊妹都不同,當爸媽的也不願意孩子拿我們與別人比!

 

協助孩子的步驟五:給孩子檢討與修正的時間和空間

不要奢望一次到位,這次作對下次也是有錯的可能。

 

生活常規的練習一:飲食習慣

1.不偏食不等於營養均衡

不偏食等於願意嘗試各種食物

2.良好的餐桌禮儀

能融入用餐的情境是重點,不必強求孩子要乖乖坐好。

3.不要吃垃圾食物

多認識各種食物,願意為自己的健康把關。

 

了解孩子不愛吃的原因是什麼?味道、口感或是咀嚼不易?

家裡常開伙給孩子多種食材的選擇,比較不易偏食。

(依我小時候的經驗跟目前孩子的狀況,家裡開伙依然挑食的很。)

陪孩子想清楚不愛吃的原因,可以變化烹調方式,

讓孩子多認識食材了解成分、價錢(有人覺得貴就是好東西,比較願意吃),

要有耐心,一次不行再試一次,孩子願意吃就開口謝謝他。

或是吃多少肉也要相對吃多少菜。

事先作好討論 

例如:上餐廳前跟小孩先討論好,坐那個位置、旁邊會有誰,

可以到哪裡去散步 ,需要兒童餐具嗎?全讓他自己決定,

討論的越詳細孩子越能掌握情況而願意配合。

 

生活常規的練習二:教禮貌-「身教」最重要 

目標:對人有信心、有興趣,能「感受」到別人的感覺與想法,

能接受到別人的愛,願意用行動付出自己的愛。

小孩有愛有勇氣就會打招呼,要讓小孩有「感受」到愛。

不要用制式的方式制約,大人只嚴格要求孩子要打招呼,

自己卻沒有做到,孩子會心不甘情不願的做,環境氛圍很重要。

 

生活常規的練習三:做家事

目標:讓家人有好的生活品質,讓孩子享受勞動的價值,親子互動的好時光。

帶著孩子一起做家事,不要只用嘴巴指揮,不能做的很痛苦的樣子,

告訴孩子做家事不是媽媽的工作,但小孩沒做好時也不責怪,

有進步時持續用鼓勵的方式他才會願意繼續做,給孩子「正面的」做家事經驗,

唸小孩沒效果,放任他讓他自己承擔後果。

行為養成需要60幾次的經驗,慢慢練習成習慣。

方法:

設計好玩的打掃方式,讓小孩覺得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。

例如:擦地、洗浴室或澆水等使用到水的工作,小孩會當成是在玩水而比較樂意。

 

人即目的不是工具

不教出只懂規格,不懂人的機器人。

要教出有內在、有秩序,活生生、熱情的人才是目的。

 

課後作業

課後作業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何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